在市面上還沒有出現智能測試樁的時候,施工現場絕大部分的數據都需要人工處理,它不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而且人工采樣誤差較大,不同的人對一個測試樁測試的數據結果是不同的,甚至一個測試樁在不同時間段也存在較大的測量結果誤差。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,有的測試點距離較遠,采集數據的工作人員很難去一次。因此有的地方對數據的測量頻率就會過低。人員在路上還有可能會遇到不可預知的次生災害。再一個就是人員接受的陰極保護知識不全面,對問題的分析不透徹。而且人員具有一定的流動性,每天管道巡邏隊任務多,可用人手少。測量頻率的增加同時也加重了人員的工作量。如果測量頻率低,則管道上的電位會過高或過低。如果找不到管道,就會造成管道腐蝕、防腐涂層剝落、氫脆等一系列危害。如果及早發現并補救,損失將會降到最低。
而在使用智能測試樁后可以每天收到一條最新的數據,如果數據上出現了問題,等第二天會有新的數據,如果第二天還是同樣的地方出現問題,就可以針對性的去出問題的地方看,大大節約了時間以及重復的工作量。同時系統還自帶問題報警,比如一支測試樁出現了問題,發現測試樁電位不達標,那么系統會自動提醒。每次打開客戶端的時候報警信息都會第一時間彈出來,告知有問題的數據,發現問題系統還會根據問題系統本身先對問題進行分析,然后再把分析出來的結果告知客戶,現場去的人員可以先按照系統提示的進行問題的甄別,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效率,還能夠盡早的發現并解決問題,有效減緩管道的腐蝕,延長了管道本身的使用壽命。
|